古代盛饭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制品,并且品种繁多,即便是装酒的壶都有很多种。现在小编带你看看这些瓶瓶罐罐的都有哪些?
玉器皿在商周时就有。由于玉料要求较高,琢制难度大,隋唐以前一直较为少见。宋元时期数量有所增加。及至明代,玉器皿才大量出现,品种繁多,雕球细致,成为明代玉器中的代表性器物。
中国古代水器包括盘、匜、盉、盂、鉴、缶、瓿、盆、斗、壶以及罍11种。古人盥洗时用匜浇注,以盘盛水,所以盘、匜是配套器物。
这件华丽的青铜器制作于约三千年前,它可能是一套器具中的一件,当时尺寸不一的每一件青铜器都用来存放不同的物品,如同现代智能厨房中的一套大小不一的深平底锅。
清康熙高6.3厘米,口径34.5厘米,足径19.8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外底双圈足。器内五彩绘凤仪亭图,外底青花双圈内花押款,画一树叶纹。康熙瓷器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以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故事绘制在瓷器上非常流行。凤仪亭取自《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人物刻划生动,展现出康熙民窑五彩瓷的艺术风韵。康熙民窑款识多仿前朝款、堂名款和花押款,这与康熙时期禁止民窑
彩陶鼓属于单面鼓,使用时敲击粗端的皮革鼓面进行发声,罐形端可起到共振扩音的作用,又能保持鼓身平衡,使鼓面始终处于适合敲击的状态…除了形式独特以外,陶鼓的器身还布满花纹,粗细两端均饰多道平行的折线纹,鼓身中部饰色彩不同间距不等的平行带状纹…远古时期的鼓分木鼓和陶鼓两类…
漆盒内提取的一面精美的铜镜。伍文珺记者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内棺考古发掘现场获悉,在内棺头部位置提取的10多个漆盒部分已经开箱,考古人员在漆盒中发现了精美的青铜镜和西汉的“梳妆盒”——漆奁。与之前发现的三子漆奁不同的是,这次发现的是一套十分精致罕见的九子漆奁。专家认为,目前还未发现的海昏侯金印,可能藏身其中。贴金漆盒中发现九子漆奁据悉,在刘贺头部位置发现的10多个贴金漆盒,现在已经全部提取。
唐高3.3、口径23.8、底径11.2厘米1958年史树青先生捐赠直口、平底、玉璧足,口沿内外施以三色釉,盘中间露胎,中央以深黄釉书一“腾”字,字体较大,遒劲有力,为唐代三彩陶中所稀见。
秘色瓷,汉族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其说近是。据本百科“色”字条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福冈市志贺岛上的个农民在拓宽水路时,从块大石下面发现了这颗金印…这颗金印现陈列在福冈市博物馆,但博物馆没有说明它究竟是谁的,黑田的后裔说是暂时借给博物馆的…消息传到福冈城内,被当时个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儒学家龟井得知,龟井马上写信给这个农民,愿用黄金十两买进…农民很奇怪,没有回信,龟井再次写信,出价百两黄金…
乾隆玉扳指是清乾隆时期制作的玉器。玉扳指简介玉扳指又叫玉韘(音同射),本意是拉弓射箭时扣弦用的一种工具,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后来引申为能够决断事务,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征。据介绍,故宫现存包括玉质、木质、金质等各个种类的扳指多达几百个,单是玉扳指就有上百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就发现有扳指的存在了,最初可能有皮质等一些较软材料制成的扳指,好
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宋徽宗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
建宁府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些名句来秒颂它…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
龙首顶部雕出两只桃形耳,耳间连以两道桥状阴刻线…两只凸起的重圈眼,由两眼内侧斜向刻出对弯角,口中排整齐的牙齿,其上凸起横条表示上唇和鼻,并在两端刻出鼻孔… 龙首玉镯俗称蚩龙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灰白色。镯身宽扁,横断面略呈长方形,内壁平直光滑,外壁浮雕只首尾相衔的龙首纹饰。龙首顶部雕出两只桃形耳,耳间连以两道桥状阴刻线。两只凸起的重圈眼,由两眼内侧斜向刻出对弯角,口中排整齐
清掐丝珐琅唾盂是铜胎,十二瓣折沿,镀金桃钮半球形盖,鼓式腹,平底,器内有镀金内胎及一漏斗式胎盖。器表蓝地,盖饰缠枝花及蝙蝠四,口沿饰朵花及蝙蝠八,腹饰缠枝花,口沿下方及底镀金脱落。就釉色及宽粗的双钩掐丝方式,应属十八世纪后期产自广州的文物。全器以缠枝花及蝙蝠装饰;用双勾掐丝的方式表现枝与卷须的方式,是此时期珐琅器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