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化即将进入下半场,应对之策千头万绪,但其中核心的核心,就是住房制度设计。如果说围绕土地制度的设计是城市政府上半场竞争的核心,围绕住房制度展开的设计就应该是城市化下半场政府之间竞争的核心。不解决住房问题,就不会有成功的城市化。
2010年4月28日,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度奖项,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获得唯一一个大奖——杰出项目奖。评委会对这个项目给出了简洁有力的评语:“上海后滩公园:作为生命系统的景观”。后滩公园的获奖,为尚未开幕的世博会赢得了第一块国际“金牌”。这个项目的首席设计师是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土人设计创始人俞孔坚。
“永葆激情、挑战自我,热爱事业、可塑性强,爱动脑、点子多,求新求变。”这26个字,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风景园林专业副总工程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所所长彭蓉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无边界的儿童乐园可使儿童沉浸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培育其观察万物的兴趣,使其接受美的熏陶,并从中获得知识与乐趣。设计这样的无边界儿童乐园,将给景观设计师带来诸多挑战,包括考虑安全和健康因素、维持生态系统的丰富性,以及提高设计的趣味性等。
近些年,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不断出现,在此背景下,“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产城融合模式备受推崇。就实践而言,产城融合经过不断探索虽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在产城融合过程中,如何协调产业、城市与人的关系,如何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色等等,这些其实都直接关系到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如何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为地设计生活方式,是为了努力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 第十届园冶杯高校组毕业论文奖一等奖获得者、东北农业大学的安海娜同学认为,设计需要用心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真谛,用有限空间做无限设计,让设计与生活互动。
知名景观场景设计专家资深设计师李颖,纵情驰骋景观场景设计界十余年,参与大型设计项目60余例,独立操作项目30余例,皆以设计概念前卫新颖、创意大胆雄奇,新材料、新技术运用随心,善把握整体场景营造等特点,广受赞誉。
最近走访过很多新锐设计师,听取他们的心声后,我们期望推出一档专栏,发掘更多新锐景观设计师,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八五后甚至九零后的设计师,他们是未来景观设计行业的希望。所有接受过采访的新锐设计师们将有机会在园匠杯颁奖典礼上获“年度新锐景观设计师”奖。
将梦想的种子深植于事业的土壤,并用汗水浇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这样的劳模精神,是中铁二院土建一院景观所所长鲍方的真实体现。
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的总部设在瑞士的巴塞尔。它目前有接近400名员工,在5个不同的地方有办事处,在4个大陆有40个项目。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是瑞士最大的建筑事务所之一
国际著名建筑、室内及产品设计师梁志天(Steve Leung)于1957年出生于香港。以现代风格见称,善于将饶富亚洲文化及艺术的元素融入其设计中。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
户田芳树(Yoshiki Toda),日本著名的景观设计师。1947年生于广岛县尾道市;1970年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后到日本都市设计就职。设计理念是“看”、“体验”、“描述”,作品中充满了流畅的曲线、大面积的缓坡草坪、通畅简捷的空间、散置的构筑物、蜿蜒的小溪流水以及似水墨画般的水中倒影。
中国园林之父、中国园林风云人物孙筱祥孙教授,下面小编带你认识一下孙教授以及他的植物园吧。
吴良镛,中国建筑风云人物,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