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心洲,别名梅子洲,是长江南京段的一座小岛,四面环江,呈西南东北走向,南北长12公里,东西均宽1.2公里,全岛陆地面积14.3平方公里。江心洲在功能定位上是沿江生态走廊的重要组成与湿地保护区,是南京都市发展区位核心的特色城市公园。
▼改造后的公园
所以如何利用现有的场地,既要保护原有资源又要注入新的,具有活力的元素,同时要梳理过去历史遗留下来长江生态不足,恢复长江沿岸的生态地貌,使场地由原先闲置荒芜的状态变身成为方便市民健身、休闲的沿长江绿色环保的城市公园,
▼场地原貌
江心洲由于本身处于长江中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江和雨水对它的威胁是最大的,为了江心洲的安全,在建造防汛堤坝时,大量使用石块、混凝土植草格、格梗等材料。
▼混凝土植草格
这样一来,由于重复使用相同的材料,致使防汛堤坝上的各种生物的正常生长,又令每年防汛季节时大量的雨水无法正常的渗入地下。
▼修复后的植被
雨水顺着堤坝大量流入长江中,这样不仅减弱防汛堤坝的雨水调节能力,直接流入的雨水有队长江洪峰增加了多余的动能。
▼跌级草台
场地存在如此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决定利用重塑景观来解决问题。在堤坝上,在现有的植物中间缝隙,再加上一层土,栽种上新的植物。
在堤坝的顶端的建筑物的两旁,向南北两个方向种植水杉林,让林木跟周围的景观浑然一体。
▼草台入口
同时,以现有的混凝土格梗为基础,面向江面形成新的台阶状的地表形态,采用规整的方式铺植草坪与当地最常见的河岸植被。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雨水下渗的机会,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同时也形成了雨水滞留净化系统。
▼草台细节
在叠级草台上分层种植了细叶芒、芦苇、矮蒲苇、狼尾草,同时保留了原有的所有柳树,恢复了历史上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的沿江风貌
原本的堤坝坡度为1/2至1/3,在这样的坡度上居民很难获得可活动的空间。
▼沿江带状空间
▼连接坡道
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局,项目团队设计了不同特征的三层沿江带状空间。
▼跌沿江散步道
连续的坐墙与草台定义了靠江一侧的漫步道,中间一层则提供跑步、骑行的空间,亦是江心洲环岛防汛道路,同时引入极限运动场地。
▼防汛道路
最上一层空间通过注入儿童活动功能及外摆休憩功能与商业建筑产生联系。
▼极限运动场
防汛道路同时被赋予了举办马拉松及环岛自行车赛事的功能,连续的坐墙不仅在日常中提供休憩,在比赛时也提供更多的位置供人们观赛。
▼公园融入生活
▼道路绿化
▼坡道细节
▼商业拓展空间
历经近五年的时间,江心洲公园正一点一点地融入居民的日常。
▼公园鸟瞰
从原本荒芜的堤坝蜕变成富有活力的公园,人们在公园里跑步、耍太极、骑行、玩轮滑,在树下乘凉。
▼公园夜景
孩子们在游戏场攀爬、追逐,一家人可以在这里感受城市对自然的关怀,时光的流转,还有江心洲未来发展的方向。
▼景观总平面图
▼场地剖面图
▼雨水净化系统示意图
编辑:wangxiangyang
版权声明:本文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欢迎投稿:点击这里查看投稿方式及联系方式